图为:西宁海关关员深入企业生产车间开展出口有机枸杞检验 仁青措/摄
9月的“聚宝盆”柴达木生机盎然,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一簇簇红艳艳的枸杞好似点缀在绿树丛中的红宝石。正是这一颗颗“红宝石”让高原农牧民走出了贫困,步入了小康,也是因为它,柴达木盆地再一次享誉全球。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是世界公认的四大无公害超净区之一,非常适合有机枸杞的种植。柴达木枸杞是青海省高原特色产品,主产区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目前从事枸杞种植的企业、专业合作社达160余家,种植户8000余家,为带动周边农牧民增收做出了巨大贡献,仅每年枸杞采摘一项,就可吸纳劳务人员达9万余人,劳务收入可达6亿多元。2008年至2018年,青海省枸杞种植面积由首次规模化种植的9万亩增加到51.6万亩,年生产总量从800多吨上升到近9万吨。自2009年首次出口以来,经过近10年的发展,枸杞已成为青海省出口数量和金额排名第一的农产品,出口量从2009年的18.2吨增加至2018年的400.8吨。目前柴达木有机枸杞已打入欧盟、美国等市场,得到了国际市场认可,出口国家和地区由最初的加拿大发展到欧盟、美国、澳大利亚等20多个。
精准施策帮扶助发展
“现场检疫查验合格,出具植物检疫证书,予以放行。”8月31日,西宁源羚有机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批出口中国香港的有机枸杞通关放行,该批货物货值33万元。该企业负责人武雪寅回忆,时间回到2009年,一位加拿大客户看中了我们的高品质枸杞,我们拿到了18.2吨的首个枸杞出口订单,但是怎么把枸杞送出国门是当时摆在面前的一个大难题;而今,在西宁海关的帮助下,我们企业逐步壮大,现在标准化厂房建起来了,生产流程更加完善了,十年间出口量也是逐年增大,最多的时候,一年就出口了240吨。”武雪寅说:“西宁海关根据企业具体情况,派员进驻我们位于德令哈的基地进行备案审核。工作人员全程指导枸杞生产加工车间的厂房建设、原料溯源管理、生产加工质量安全把控,帮助我们建立控制体系和食品安全防护计划,对枸杞加工、仓储等各个环节进行全面风险评估并完善相关管理。”
创新监管模式促出口
在海西州格尔木市亿林枸杞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枸杞生产线上,50多名工人正在紧张有序地工作,分级、去石、色选、静电去毛发、金探除金属、人工拣选、紫外灭菌、包装等生产线源源不断的处理原料和成品,这里每天可以加工处理10吨的有机枸杞干果,该企业生产的80%的有机枸杞干果出口至欧盟、美国等国家,从未发生国外通报的情况。据该企业副总经理唐兴海介绍:“现在每一批产品出口非常快速便捷了,几乎我们一报关就可以马上拿到通关单号。在全球经济不景气以及枸杞产业遭遇瓶颈期的时候,海关对出口食品农产品监管模式的改进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和鼓舞,也给整个柴达木枸杞产业吃了一颗‘定心丸’。”
西宁海关相关负责人表示,海关每年根据年初制定的抽样检验及风险监测计划对关区重点出口食品农产品开展全面风险评估,再根据评估结果确定需要重点关注的高风险产品和高风险检测项目。出口食品农产品申报后,海关根据系统抽中情况来实施检验检疫,对被系统抽中的按照要求实施抽检,对未被系统抽中的直接审单放行。该项改革在确保进出口高风险产品质量安全的同时让低风险产品实现“即报即放”,不仅进一步提高了检验检疫的针对性和监管的有效性,而且缩短了检验检疫时长,提升了通关效率。
有机认证试点创机遇
2016年,我国重启有机枸杞试点认证工作。“目前中国有机枸杞认证非常严苛,执行也非常严格。如果企业取得国内认证,就更容易取得欧盟或日本的认证。”中国有机产品专家组成员、枸杞有机认证试点监督组组长徐常青说。
鉴于青海枸杞种植区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和青海枸杞的优良品质,在西宁海关以及青海省商务厅、海西州政府等单位近一年的组织实施,青海省有机枸杞认证试点工作圆满完成。青海有机枸杞认证试点的成功,提升了青海枸杞占领高端消费市场的能力,直接带动青海枸杞产业整体提质增效升级,实现农牧民增收,助力扶贫攻坚。目前,全国仅有青海省的3家企业通过了国内有机产品认证,青海有机枸杞认证面积和产量均名列全国前茅。
围绕中心紧盯发展
有机枸杞产业的发展仅仅是近年来西宁海关促进地方开放型经济的一个缩影。西宁海关牢牢把握“青海特色”,不断挖掘外贸潜力,积极申请枸杞品牌项目专项资金,开展青海枸杞品质评价体系建设、出口枸杞中烟碱的风险监测和青海出口枸杞质量安全溯源体系建设等,进一步帮助企业挖掘青海特色产品的出口潜力,着力提升青海省枸杞的品质和质量,加速推进特色农产品及深加工产品出口。2019年1-8月,青海省枸杞出口1565万元,增长13.5%。同期特色农产品出口9302万元,增长20.6%,出口国家和地去接近四十个,出口的精深加工特色农产品种类也多达36种。(梁莉 方志玮/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