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烈日难以阻挡长三角“好友相约”。前几天,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率队来江苏“串门”,引来无数关注。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一年多来,“圈内好友”互动越发频繁。此次,上海与江苏的又一次对话,同样有许多新的故事。
图片/上海发布
为何“打卡”这些地方
探索区域协同发展的“中国方案”,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是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突破口和着力点。李强、龚正率队到江苏的第一站,正是示范区吴江片区。
根据公开报道,李强、龚正等在吴江实地考察汾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三白荡环湖生态公园,听取吴江片区把握一体化发展机遇,全力打造“创新湖区”、建设“乐居之城”的最新进展,了解当地创新一体化示范区建设协同联动工作机制的实践探索,并就进一步加强创新协同、环境保护协同、基础设施建设协同与苏州、吴江负责人进行探讨。
“北京西路瞭望”(微信号:xhrbbjxllw)了解到,示范区吴江片区建设已取得重要进展,实现良好开局。今年累计开工项目102个、总投资达1346.8亿元,其中41个省、市重大项目全面开工。
8月4日,示范区首个大型智能制造产业区——“长三角绿色智能制造产业区”正式落户吴江区汾湖高新技术开发区。
产业区总投资约260亿元,总建筑面积130万平方米,由绿地控股、中车城市交通有限公司、苏州吴江区政府及江苏省汾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共同打造,目标是建成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和产业双优融合更新项目和国内领先的人工智能产业制造基地,实现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落地与城市更新可持续发展充分融合,树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新标杆。
产业区一期项目预计今年12月开工,将引入中车更上电梯产业总部平台、智能升降系统全球示范超级工厂和国家级检验检测中心等龙头项目。首批入驻企业包括更上(中国)长三角机电研究院、绿脉特波电机、阿里云工业数据中心等。
最近,江苏省政府已同意增加吴江区10平方公里的建设用地总规模指标,在示范区内与上海互联互通拓展新空间。
推动吴江片区重点工作“大提速”,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蓝绍敏表示,苏州为加快推进先行启动区22个先期展示项目提供最优服务保障,同时用好示范区“一体化制度创新试验田”政策红利,聚焦规划管理、生态保护、要素流动、财税分享等重点领域,协同青浦、嘉善探索跨区域制度创新和政策突破,尽快形成一批首创性、变革性的重大改革成果。
作为今年长三角地区的“网红”,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和沪苏通铁路也是李强、龚正的“打卡”项目。8月16日,他们乘高铁来到南通,前往考察五山及沿江地区生态修复保护工程。
生态协作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一项重要议题,五山及沿江地区的蝶变足以作为一个“参考答案”。
历史上,五山及沿江地区小景区、老港区、破厂区、旧小区相互交织,通过统筹推进“产业退、港口移、城市进、生态保”,生产型岸线逐步调整为生态生活型岸线,当前正加快打造“城市客厅”“南通外滩”。沪通两地深入交流沿江生态修复保护和布局优化调整的经验做法,表示要加强学习互鉴,共抓长江大保护,努力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
沪苏通“共同话题”多
此次李强、龚正将考察点锁定苏州、南通,并不让人觉得意外。用李强的话来说,“上海与苏州、南通地理相邻、人文相亲、往来频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把彼此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随着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和沪苏通铁路开通,沪苏通之间将会有更多的碰撞和“共同话题”。
“我们感到,苏州最大的优势就是与上海紧密相连。”在8月14日的沪苏座谈会上,蓝绍敏表示,苏州的开放首先是对接上海的开放、融入开放的上海。
来看研究数据。上海生产性服务业产值增长1个百分点,将带动苏州制造业产值增长0.29个百分点;苏州制造业产值增长1个百分点,可以使上海生产性服务业产值增长0.57个百分点,两者双向互动、互相促进。
在蓝绍敏看来,苏州完全可以为上海做强长三角一体化内核发挥更大作用,通过与上海主动对接,深度融合,做更多“上海得益、沪苏共赢”“做大蛋糕、共享增值”的事,争当长三角一体化的核心参与者、深度贡献者、创新探索者。他表示,苏州把“沪苏同城化”作为苏州推动长三角一体化的核心内涵,要以“市域一体化”、观念大变化、平台高端化,更好地推动“沪苏同城化”。
谋求合作领域的“大拓展”,全方位接轨融入上海,强化协同增强效应,苏州能做什么、希望做什么,这些是苏州认真思考的大事。
在产业发展协同增强方面,苏州系统布局“新苏州制造”,完善产业链发展,特别是谋划替代链、拓展柔性链,将生物医药作为“一号产业”打造,对工业互联网、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进行全新的部署。希望沪苏两地在生物医药、汽车、航空等领域深化合作,为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作出更大贡献。
在科技创新协同增强方面,苏州6月挂牌成立总投资200亿元的材料科学姑苏实验室。加快独角兽企业培育,力争年内全市高企总数破万家。苏州希望加强与上海在创新资源、科技政策、平台载体等方面协同发展和互融互通,更好地承接上海最新科技成果、在苏州实现产业化。
在交通互联协同增强方面,助力打造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苏州希望以苏州北站与上海虹桥建设高铁组合枢纽等为抓手,在铁路、轨交、公路、港口群建设等方面与上海积极对接,努力成为与上海联动共生的功能性枢纽城市。
在生态环保协同增强方面,携手打造践行“两山”理论的标杆典范,共同放大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示范效应,共建环太湖生态文化旅游圈。
再看南通与上海。用一组数据说话:
南通50%以上的企业在上海有合作关系,超60%的货物通过上海口岸进出口,在上海开设农副产品直营店200多家、农产品年供上海销售额超200亿元,沪通合作园区9家、入驻企业374家,上海80%的高校院所与南通70%的规上制造企业有协同创新合作关系、年实施沪通产学研合作项目超100个,年引进上海产业项目300多个。
今年,南通响亮喊出“全方位融入苏南、全方位对接上海、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号令。南通市委书记徐惠民表示,南通正加快推动交通互联互通、产业协同创新、生态共保共治、公共服务同享,深度参与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共同打造长江口生态保护战略协同区,为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具体来看——
通州湾新出海口建设加快起势。今年6月29日,吕四起步港区“2+2”码头、通州湾主体港区一期通道等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已开工建设,明年底将开港运营,逐步实现铁路连港区、内河到码头、港口通大洋,成为继上海洋山港、宁波舟山港之后的又一江海联运新通道,预计2025年形成500万标箱的吞吐量、2035年超1500万标箱的吞吐量。
南通与中远海运、江苏港口集团、上港集团合作,拟联合组建吕四“2+2”码头集装箱运营公司,在航线开辟、货源组织等方面加强合作。
南通新机场规划建设稳步推进。南通新机场近期规划建设两条远距离跑道和满足4000万人次年旅客吞吐量的航站楼,将与浦东机场、虹桥机场共同构成上海多机场体系主枢纽,并与浦东机场、虹桥机场统一规划、建设、运营、管理。
北沿江高铁过江线型基本稳定,即将进行过江隧道地质勘察施工作业。
共建崇明世界级生态岛纵深发展。与崇明区签署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把海门区海永镇、启东市启隆镇作为生态保护引领区进行整体保护,实现与崇明功能定位、生态保护、产业布局等有机衔接。
在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更大作为
置于更大的背景下看,站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关口,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成为今后一段时期中国经济的新命题。而这其中,必然需要城市群、都市圈奋勇争先,当好“领头羊”。
作为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构建发展新格局,长三角城市必然不能缺位。
“北京西路瞭望”(微信号:xhrbbjxllw)注意到,上海提出“着力打造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江苏提出将新发展格局作为谋划下一步经济工作的大坐标,以省内循环为牵引,支撑国内循环,推动东亚循环,促进国际循环。
这次“串门”,上海与江苏高层在对话中都提及要在新发展格局中体现长三角更大作为。
李强表示,立足新变局新机遇,以项目化推动一体化,围绕重大基础设施、重要功能平台、重点产业发展等谋划更多具有战略性和引领性的项目,共同为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注入新动力。同时强化功能协同,携手做好赋能文章,把各自的长板变成共同的长板,把各自的优势变成共同的优势,共同提升区域核心功能。
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也表示,要把新发展格局作为谋划未来的大坐标,以高质量的一体化促进高水平的双循环,强化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协同,持续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深化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建设,进一步加强常态化疫情防控合作,共同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加快迈入更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江苏省省长吴政隆说,江苏将在谋划“十四五”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两新一重”建设等方面找准定位、各扬所长,为提升长三角发展能级和水平展现江苏作为、作出更大贡献。
图片/肖勇 摄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新形势下进一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8月17日召开的江苏省委常委会会议明确三点要求:
一是要深化认识,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按照一体化、高质量、一盘棋的要求,坚决扛起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责任。
二是要抓住关键,围绕“六个一体化”,把产业创新一体化和省内全域一体化作为关键,集中精力集中资源加快推进,同时加强与沪浙皖金融、科技、物流、工业互联网等方面深度对接合作,着力强化创新突破和高端引领,加快构建网络节点和战略通道,形成更多江苏优势。
三是要务实推进,抓紧抓实江苏纳入《规划纲要》的重大项目、重点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大协同力度、建设力度、改革力度,把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建设好,同时抓紧谋划一些新的重大事项。
“坚决完成国家交办的事,主动做好我们共同的事,抓紧办好自己的事”。江苏努力拉长长板、彰显特色,扬实体经济、通江达海、协调发展之“长”,积极办好三件事,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拿出更多江苏担当、江苏作为、江苏贡献。
撰稿 新华日报记者 胡兰兰
中国企业网财经:方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