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创投 >

原新:中国未来劳动力依然丰富,就业压力长期存在

原新 就业压力 劳动力

12月26日,由盘古智库老龄社会研究中心主办的老龄社会30人论坛第15期专题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老龄社会30人论坛轮值主席原新在会中表示,随着人口素质以及健康素质的不断提升,中国未来并不缺少劳动力。我国到2050年预计还有7.2亿人口,和1978年改革开放元年相比,还多1.9亿,在这一基础上,继续收获人口资源红利,还有一定空间。

对此,原新分析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人力资本日渐雄厚,人口综合素质在不断提升。分年龄段来看,人的教育素质改善突飞猛进,现在60-69岁老龄人只有11%的人接受过高中以上教育,40-49岁的有24%接受过高中以上教育,20-29岁的有57%接受过高中以上教育。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受过大学以上教育的人口比例不到0.5%,短短30年,达到12.5%,劳动年龄人口当中受过大学以上的教育平均年限达到10.2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13.3年。

现在每年招收大学生和毕业的大学生在800万人以上,再加上中专有1400万人以上。原新表示,中国高等教育毕业人数在全世界之大难以想象,尤其是毕业学生当中理工科毕业生占全球1/4,每年要毕业200万人以上,这是在未来的创新和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过程中发挥最大作用的一批人。

第二,健康素质不断改善,新中国成立之前预期寿命是35岁,新中国成立之初预期寿命是43岁,现在平均寿命已经到77岁,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越来越低,中国人口寿命越来越接近发达国家,寿命延长意味着用来工作时间、社会参与、经济参与时间也应该相应变长,可以把这块红利称之为长寿红利。

第三,人力资源红利依然存在,虽然从2012年开始劳动力数量开始减少,但减少速度并不意味着劳动力短缺。2030年还在9亿以上,2035年还在8亿以上,到2050年还有7.2亿,如果划一条线,和1978年改革开放元年相比,劳动力比1978年还多1.9亿。

从劳动力总量供给来说,人口学不应该承担中国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招工招不到的后果,而是教育出了问题,现在需要的劳动力没有培养出来,但高于这个水平的劳动力大把存在,大中专以上学生每年以800万速度毕业,低于这个要求的劳动力也大把存在,光农民工就有2.8亿。

另外,从劳动力供需角度来看,未来经济发展对劳动力数量需求和改革开放40年劳动密集型产业结构对劳动力数需求不一样。劳动力质量部分替代劳动力数量、人工智能部分的去替代制造业工人也是一个事实。

因此,原新认为劳动力虽然在减少,但是量还是很大,在这样一个基础之上继续收获人类资源红利,还有一定空间。即使真的不够,随着寿命延长,延迟退休至少可以把60-69岁低龄老人变成大龄劳动力,增加一个亿的劳动力。

除了增加劳动力外,更重要的是,延迟退休可以减压养老保险金的压力,延长五年退休,多拿五年工资,就意味着还要继续交五年养老保障金,减轻保障金的压力。

第四,科技创新,技术进步,在降低劳动力数量需求。牛津一个研究预测了从现在到2030年全世界将会有2000万个工作岗位被机器人继续替代,大概相当于8.5%的制造岗位。技术含量越低的工作替代率越高,中国占据了全球1/5市场机器人份额,预计到2030年,中国机器人数量将会达到1500万个。

“过去2年的两会期间总理一再强调我们要努力新增就业岗位,1300-1400个就是我们一年新增就业岗位的总和,教育部提出来的中等技术专业学校振兴计划,这些培养出来的技能型人才和机器人又撞上了。”原新认为,将来就业还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最后,原新强调,我国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加上人力资本日渐雄厚,人才的流动、充分的就业依然是新时代,特别是十四五期间开发人力资源有效的途径。(编辑/郑青春)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