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疫情带动零部件国产化加速 相关标的受益我们预计当前Model 3的零部件国产化比例已提升至40~50%,零部件进口替代的进程遵循技术壁垒从低到高、运输成本从高到低的顺序,目前一些运输成本较高或技术壁垒较低的零部件如车身结构件、覆盖件、内外饰件、玻璃、动力电池等已率先实现国产化。
【研究报告内容摘要】
事件概述:采用磷酸铁锂电池的特斯拉Model 3(以下简称“铁锂版”)新车型进入工信部《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第333批)。
国产Model 3长续航后轮驱动板(以下简称“长续航版”)交付时间提前至5月15日,特斯拉同时宣布7月22日过渡期后长续航版将维持34.405万元的售价不变。
分析与判断:铁锂版电池预计由CATL 供应 续驶里程有望提升2020年2月,宁德时代公告与Tesla,Inc.及特斯拉(上海)签订协议供应动力电池。我们预计铁锂版动力电池将由宁德时代供应。宁德时代和特斯拉分别是新能源汽车中、下游全球领跑者,双方均持续投入高额研发支持技术不断超越,合作代表着巅峰技术的融合。此前市场担忧LG 化学(南京)电池供应短缺将限制特斯拉上海工厂产能爬坡,宁德时代是国内动力电池绝对龙头,能够同时满足特斯拉对产品品质和供货稳定性的要求,是上海工厂补足动力电池供应短板的最佳选择。
铁锂版Model 3整备质量为1,745kg,与长续航版一致,较标准续航升级版重131kg,主要是因为磷酸铁锂电池能量密度低于三元锂电池。假设铁锂版动力电池系统能量密度为120Wh/kg(采用LG 化学动力电池的标准续航升级版、长续航版系统能量密度分别为145Wh/kg、161Wh/kg),我们预计铁锂版续驶里程约为487km,较标准续航升级版高10%左右。
特斯拉采用直销模式,车型定价策略激进,Model 3在中国上市一年半以来已多次官方调价,当前定价较BBA 竞品低20-50%。推出采用磷酸铁锂电池的Model 3符合特斯拉不断降本、不断降低车型售价的诉求。预计随着零部件国产化比例提升Model 3仍有降价空间,潜在年销量规模超过30万辆。
长续航版Model 3交付提前 过渡期后售价不变2020年4月10日,国产长续航版Model 3上市,预计自6月交付,此次特斯拉将交付时间提前至5月15日,进度再超市场预期。国产长续航版Model 3补贴后售价较进口车型停售前价格下降19%;长续航版直接竞品为BBA 同级别高功率版车型,Model 3在动力性能绝对领先的同时售价较燃油竞品低20%以上,性价比优势凸显。
4月24日,四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财建〔2020〕86号)(以下简称“2020年补贴政策”),7月23日过渡期后新能源乘用车补贴前售价须在30万元以下方可获得补贴,我们此前判断特斯拉将在过渡期后将标准续航升级版Model 3补贴前售价下调至30万元以下,并维持长续航版Model 3补贴后售价平稳。5月1日特斯拉已率先将标准续航升级版Model 3的售价由30.355万元下调至27.155万元。本次特斯拉宣布7月22日过渡期后长续航版将维持34.405万元的售价不变,有助于稳定消费者价格预期,符合我们的预期。
疫情带动零部件国产化加速 相关标的受益我们预计当前Model 3的零部件国产化比例已提升至40~50%,零部件进口替代的进程遵循技术壁垒从低到高、运输成本从高到低的顺序,目前一些运输成本较高或技术壁垒较低的零部件如车身结构件、覆盖件、内外饰件、玻璃、动力电池等已率先实现国产化。考虑到国内主要零部件供应商已经全面复工,而特斯拉在美国、欧洲等地的供应商的生产仍受到疫情不同程度的影响,海外零部件供应短缺是特斯拉上海工厂整车排产最大的隐患,我们预计特斯拉为保障国内Model 3的生产以及Model Y 的导入,将加快零部件国产化进程,相关标的有望受益。
投资建议:新能源汽车产业正由政策驱动向供给端驱动过渡,2020年是供给端剧变的元年,特斯拉国产化带来的供给端质变将撬动需求。类比手机发展史,爆款车型的出现将导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加速提升,推动行业从导入期迈入成长期,核心关注特斯拉产业链,建议紧抓4条投资主线:a) 动力电池及产业链:中国动力电池产业链完备,龙头企业已具备全球竞争力,以CATL 的CTP 为例技术水平已经达到全球领先,相关受益标的【宁德时代】;b) 特斯拉国产化单车配套价值量较高的供应商:推荐【拓普集团、银轮股份、华域汽车】,此类公司拓产品、拓客户能力强,进入特斯拉产业链后ASP 和技术水平有望不断提升;c) 细分领域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供应商:相关受益标的【三花智控】;d) 成本优势突出的供应商及潜在供应商:推荐【新泉股份、均胜电子】,相关受益标的【凌云股份、宁波华翔、岱美股份】。
风险提示特斯拉新车型投放进度、产能建设进度推迟导致交付量不达预期;海外疫情蔓延导致特斯拉零部件供应、整车生产进度不达预期;汽车需求低迷导致国内外新能源汽车销量不达预期;积分、碳排放等法规未能严格实施导致车企新能源新车型投放进度不达预期;技术路线出现重大调整致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竞争格局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