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3月4日电 (鲍聪颖 王鸿顺)两个月前,当有人问您听说过北京市回民医院吗?您可能想到的只是在牛街路口南有一家中西医结合的民族医院,疫情期间,正是从这家老牌子医院里频频传出捷报,经过医护人员夜以继日的精心呵护,多例新冠肺炎患者在这里被治愈,平安地从医院里走了出来。
盖医之为道,所以续斯人之命,在这过去的一个月里,这家医院贡献了什么?医务人员又付出了多少?
以疫情为令 迅速集结
1月26日,北京市回民医院被确定为西城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医疗救治定点医院。当迎来首批确诊患者时,回民医院按照之前既定方案,在领导班子与全体职工的团结协作下,进入了“实战状态”。
门口的预检组是进入院区的第一道防线。 于志强 摄
医院将全院职工按照老中青进行编组建队,分为诊疗、护理、检验、影像技术、后勤保障和宣传6大工作组,成立了3支作战顽强的救治团队和中医专家团队,划定了 “三区两道”院感区,做好了一切收治全区新冠肺炎确诊病人的准备。
连续几场大雪,让今年这个冬天显得特别的冷。早上7:00,一辆大客车开进医院,护送几十名裹着羽绒服的医护人员进院。8:00准时,第一批到岗的医护人员全部换好防护衣和隔离服开始准备工作。从第一天接诊至今,医院没有周末、不分节假日,一批一批“回民人”接力保障医院运转。
每天三次消杀,保证非污染区的防控安全。 于志强 摄
新病毒没有特效药,很多病毒携带者表面上看似和普通人一模一样,却很难用肉眼识别有什么症状。可是人命至重,有贵千金,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回民医院临床一线的医护工作者医者仁心,夜以继日地与病毒作斗争,从死神的手里把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抢了回来。
中西医结合 “双拳”出击
病房里,带着呼吸罩的病人蜷缩在病榻上。身穿连体防护服、戴着口罩、护目镜、手套的医生和护士穿梭于病房之间,时刻关注着每位患者的体征指标,判断着下一步该采取什么治疗方案。
精心治疗,为患者及时做好服务。 于志强 摄
连续高烧、干咳不断、食欲不振……入院以后,包括何某某在内的第一批确诊病人,各项体征指标几乎都不好。
没有绝对有效的治疗方法,医生每天给患者们一天2次做雾化吸入,保持气管通畅,可以缓解咳嗽。
注重细节,送检患者采集标本。 于志强 摄
仅一墙之隔的中医科室,由4名高级职称专家组组成的治疗团队,则以中医方式帮助患者扶正祛邪,这是这家三级中西医结合医院——北京市回民医院的“看家本领”。
中医特色治疗在新冠肺炎治疗中效果显著。 于志强 摄
对于这次疫情,中医上认为是“外感疫毒”,中医专家们,通过患者的证象、脉象、舌象问诊,为每位患者都制定了独一无二的中医治疗方案,辅以中医饮食调理,做到药食相补,无疑等于为这里的患者多提供了一次治愈重生的机会。
诗歌颂医护 暖化人心
“我看不见你的脸,并不是你离我远,
你就在我身边,用行动感动到我的心田。
我们默契配合,共迎灾难,
你会把平安、健康、快乐送给我作伴。
我相信你们是最棒的天使,
用你们的魔力把人间温暖”。
……
临近中午,视频会诊刚刚结束,病房里的视频信号再次传到了会诊专家办公室。有一名患者主动要求为医护人员诵读自己写好的小诗。
诊疗专家用远程诊疗系统和病患沟通鼓励他树立必胜信心。 于志强 摄
33岁的患者长淮(化名),是其他区的一名公安干警,经过20多天的救治,各项体征指标正在明显好转,这几天,躺在病床上写诗成为了他最大的爱好。
一位康复出院即将再隔离观察14天的患者远远的给医生鞠了一躬。于志强 摄
“我看不见你的脸,并不是你离我远……”冷冰冰的病房一下变成了温暖的小剧场。隔着屏幕,长淮颤巍巍地举着手机,头一句诗还没念完,在视频另一头的主任医师韩燕鼻子一酸,躲到屏幕后面默默地哭了起来。
当天长淮一共为医生和护士朗诵了4首诗,每一首都像初春的细雨,化进了在场每个人的内心,同时,也勾起了连日来医患同心、共同配合抗击疫情的往事。在灾难面前,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赞颂。
物资急先锋 保障到位
到了吃中午饭的时间。放射影像组组长郭瑞一边不经意地用筷子扫着盘子里的饭菜,一边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逐一对比患者的CT检验报告。判断患者病情发展,CT是其中一项重要指标。
午餐时间,放射科的医生们就在办公室边用餐边观看分析患者的CT片和数据。于志强 摄
当天,正好有一批捐赠的防护衣到货。接到命令,物资保障组的孙盛君,更是来不及吃饭,迅速组织物业、保安搬货。
“因为口罩、防护服等防疫物资都是一次性的,需求量非常大!”孙盛君说,还记得最开始,医院需要每天整合当日临床使用数据,测量第二天的物资使用量,各项物资都相当紧缺的时候,大家伙儿每天都是掰着手指头过日子。
连日来,市、区多次调拨物资,医院为此腾出了若干处临时的物资存放点,保障医院的物资落实到位。
挺拔的身姿,数你最美!
“医院感染防控工作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第一战队团队负责人俞芃,每天的职责是收治新冠肺炎患者,问病史,查病人,写病历,开医嘱,与战队的二线三线医生共同制定诊疗计划。
穿着前仔细检查防护服的细节,确保安全。于志强 摄
2月初,医院病区连续收治多名确诊转来的新病人,原有病区设置病床有限,医院紧急启动腾挪改造主楼病区工程。
加油!进入这道门就要投入到紧张的“战斗”中去。于志强 摄
1天时间,俞芃带领医生团队与院感专家一同进入主楼,划定了传染病病区“三区两道”行走路线,并与团队组长配合默契,严格执行院感流程,一同将多名患者顺利从原有病区转送至主楼病区,确保了患者进驻。
互帮互助,战疫并肩携手。于志强 摄
中午11:30,当天第二波医护人员陆续走进员工通道,开始换鞋、穿戴隔离服,接第一波医护人员。
几天下来,需要20多道工序的隔离衣穿脱,在他们看来已经熟练地不能再熟练了。很多人鼻梁因为长期戴口罩的原因都被割破了皮,在戴口罩和护目镜之前,还要剪下一段安疮贴,粘在鼻梁上,作为防护。
医护人员每4个小时一次倒班
12:00一过,在员工通道出口处,保障组丁捷和同事们走了出来。双层口罩把大家的脸都压得变了形,汗水浸透了衣服,但能看得出来,每个人的精神状态依然饱满,摘下口罩的丁捷,面对镜头还不忘开玩笑说:“记得开美颜啊。”
一班结束,防护衣、隔离帽、N95口罩、防护眼罩,这些深深的印痕装点了最美的“你”。于志强 摄
丁捷因为连续奋战,身上原本纯绿色的外衣,因为消毒酒精的浸泡,已经变成迷彩色,她却笑着说:“这是为我去过战地一线留下来的最好的军功章。”
4个小时一班下来虽然疲惫,但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不能丢。于志强 摄
尽管穿防护服连续工作了4个小时,换好衣服站在镜子前,丁捷的身姿依旧挺拔、自信!
向下班回到医护人员隔离点做短暂休息的同事挥手,明天继续战斗,再见。
中国企业网财经:方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