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中国宏观经济论坛(2020年中期)在线上举办,搜狐财经全程直播。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表示,从1-5月的经济数据上看,我国经济的恢复超出预期。但下阶段的经济恢复应从政府干预下的外力恢复转向由市场本身驱动的内力恢复。
刘尚希称,在疫情暴发后,我国经济首先陷入停摆,后来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政府的力量更好地发挥了作用,使经济得到快速恢复,这可称之为“外力恢复”。目前应考虑让市场具备内生的动力,来实现自我的内力恢复。
刘尚希表示,经济增长的内力涉及到潜在增长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我国应当采取措施,扭转潜在增长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下滑的趋势,才能为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内生动力。
如何通过外力培养内力,并增强经济自身的潜在增长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刘尚希认为,激活不同经济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至关重要的。这就要求政府在推出相关救助政策时同步推进体制改革,因为如果体制基础得到改善,那么政策的传导效果就会更佳。
“培养经济的内力,要形成制度性安排,需要体制机制的创新,这方面可能变成下一步经济转型升级、内力增强的一个关键。”具体而言,刘尚希认为,要提升民营企业在疫情期间的投资信心,地方政府就必须要优化营商环境。同时,如何推进国企改革,使国企、民企形成合力,对于培养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也尤为关键。
刘尚希还强调,小微企业的活力对经济生态的健康尤为重要。“如果小微企业没有活力,说明我们的经济生态出了问题。靠大企业撑经济增速,短期内是没有问题的,但如果没有良好的经济生态,国际国内的双向循环就难以实现,产业链、供应链要实现畅通可能也比较困难。”
刘尚希特别指出,2.7亿农民工的就业对于我国劳动力供给方面产生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疫情期间,外出打工脱贫的农民工家庭又出现返贫的风险,而在经济的转型升级时代,农民工找工作往往比之前更难,政府需要高度关注其就业意愿和就业能力,引导这一庞大的群体就业、创业。
他最后表示,在高度不确定性的环境下,居民消费趋于保守,储蓄率的提升有可能会加速经济收缩。他认为,要增强居民收入预期的稳定性,同时也要在教育、社保、养老等方面增加居民对未来预期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