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潜在产出角度看,提升经济增长率的关键在于提高TFP,而TFP的提高有赖于体制机制的改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部署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自此,相关措施已经陆续出台。特别是2019年,中国政府在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完善税收制度和扩大对外开放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来源:中银国际证券
官方对于本轮经济下行性质的认识已经深化到了潜在产出层次。在潜在产出框架下,宏观经济政策更加注重供给侧调整,而非需求侧的逆周期调节;提升经济增长率的关键在于提高TFP,而TFP的提高有赖于体制机制的改善。在此背景下,2019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贯穿于宏观调控的全过程”,并同时强调“要改革破除发展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激活蛰伏的发展潜能”。由于任何政策选择都是有利有弊的,因此在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需要做好工作预案,在多重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
近年来中国经济下行压力逐步加大。面对经济下行态势,中国政府保持了改革重于刺激的战略定力。这主要缘于潜在产出正成为官方认识本轮经济下行的重要分析框架,并将就业当作了衡量潜在产出水平的重要显性指标。
在潜在产出框架下,宏观经济政策更加注重供给侧调整,而非需求侧的逆周期调节。继2014年提出经济发展新常态之后,2015年中国政府首次提出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过几年努力,中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较大改善空间。2019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科学稳健把握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增强微观主体活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贯穿于宏观调控的全过程。
从潜在产出角度看,提升经济增长率的关键在于提高TFP,而TFP的提高有赖于体制机制的改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部署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自此,相关措施已经陆续出台。特别是2019年,中国政府在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完善税收制度和扩大对外开放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2019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再次强调,要改革破除发展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激活蛰伏的发展潜能。
在以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宏观调控思路下,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作为总需求管理的两大重要政策,其主要任务在于“托底”,避免经济增速跌破潜在增长率下限。由于前期稳增长政策的实施,2019年底国内经济运行出现积极变化,叠加外部环境也有所好转,这些都为中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创造了有利的宏观环境。
当然,任何政策选择都是有利有弊。将结构性改革作为政策主线,在长期有利于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但短期内对经济增长难有直接效果,一旦有超预期的外生冲击发生,国内经济可能面临失速风险。2020年年初爆发的新冠疫情就属于典型的外生冲击。应对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我们认为预案比预测重要。在情景分析、压力测试基础上,事先设定所谓好坏情形的触发门槛,提升政策响应效率。此外,还要在总结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针对疫情的经济应对拟定应急预案,稳定市场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