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几年间,当地几十万牧民放下牧鞭转产创业,加快走向绿色发展奔小康的新征程。牧民们身体力行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也因此享受着良好生态带来的民生福祉。
编者按 落天走东海,万里胸怀间。仅占全国2%的河川径流量,却养育了12%的人口,灌溉了15%的耕地,支撑了14%的国内生产总值。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意义重大而深远。
即日起,本报推出系列报道,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展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宏图。
千百年来,母亲河浑浊的底色让人感恩而又惶恐。“黄河宁,天下平”,一句古话道尽多少敬畏之情!
为让黄河由“黄”变“绿”,由“凶”变“柔”,上游地区在保护性治理和综合性开发方面下功夫。
于是,母亲河清凌凌的样貌又回来了,她正以更加柔美的身姿向东而去。
青海:构筑生态屏保,三江源“千湖美景”重现
“草原和牛羊少了,但收入增加了!”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扎陵湖乡牧民更登尖措笑了起来。
3年前,更登尖措戴起“红袖章”,成为我国首个国家公园试点——三江源国家公园一名生态管护员。在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下,他将自家5万亩草原缩减到2万亩,剩余的50头牦牛也加入合作社,不仅每年有2.4万元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还能领取到年均近2万元的生态管护员补助。
呵护“绿水青山”,才有“金山银山”。
几年间,当地几十万牧民放下牧鞭转产创业,加快走向绿色发展奔小康的新征程。牧民们身体力行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也因此享受着良好生态带来的民生福祉。
作为我国极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三江源素有“中华水塔”美誉,黄河干流总径流量的49%、澜沧江总水量的15%和长江干流总径流量的2.5%都来自这一地区,年均向下游提供约600亿立方米的清洁水。
上世纪70年代,黄河源头的玛多县原本脆弱的高原植被受到严重破坏,大部分地区水源涵养功能大大下降,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中华水塔”一度告急。
于是,过去的十多年中,青海在国家支持下对三江源实施了力度空前的生态建设。如今,玛多县境内的湖泊恢复到2000余个,“千湖美景”景观重现。
2005年以来,我国先后启动实施《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和《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规划》,推进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2015年12月,中央深改组第19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并启动试点。2018年1月,国家公布《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明确至2020年正式设立三江源国家公园。
至此,三江源地区“九龙治水”体制被打破,一种崭新的生态保护管理体制诞生。
中科院综合评估数据显示,如今三江源区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水资源量增加近80亿立方米,相当于560个西湖。
甘肃:保护性治理+开发,“黄河首曲”身段更美
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夏军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
“在已有的重大装备基础上,建设黄河水环境水生态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空—天—地’一体化流域监测监控系统。”最近,他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专家谈”栏目中提出有益思路。
夏军提出,应实现上中下游及“源头—湖库—岸线—城市群—河口”的互联互动,以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深度交叉,并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信息为支持。
作为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甘肃省打出“组合拳”进行保护性治理与开发。
黄河自青海进入甘肃甘南州玛曲县境内,形成了天下著名的“黄河首曲”。然而10年前,玛曲县城以南黄河沿岸出现长达220公里的沙丘带,沙丘最高可达15米,更可怕的是,沙化面积还在以平均每年299公顷的速度递增。
治沙,成了让黄河焕发生机的关键词。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蓝永超告诉记者,因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黄河上游水质相对不错,加之近年来玛曲县探索多种方法,全县1/5的沙化草地得到了有效治理。
从2012年至今,玛曲县已治理流动沙丘2.54万亩。至2018年底,甘南州天然草原综合植被覆盖率达96.87%,较10年前提高了4.87%。
与此同时,甘肃省参照三江源治理经验,积极布局“水涵养公园”建设。“尽管地处黄河上游,但甘肃总体上还是缺水。甘肃与青海正在积极谋求合作,实行保护性开发,尽快建立上下游补偿机制。”甘肃省水利厅规划计划处处长曾有孝称。
甘肃省已经组建由省委、省政府共同牵头成立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对全省黄河流域水利发展作出长远规划。
宁夏:全面推行河长制,河湖水系永葆碧波清流
刚刚过去的十一长假,李铎驱车400多公里携妻女从银川回到故乡固原,每天都要去从小长大的地方——清水河畔转转。“一来了却思乡之苦,二来这条河近几年变化太大了,走哪都觉得不如这儿舒坦。”李铎称。
清水河是黄河在宁夏境内最大的一级支流,一直以来,老百姓都称它“臭水河”,2017年还因污染严重被原环境保护部约谈。为了让清水河恢复碧波清流,固原市对其进行集中整治。如今,三营出境断面水质平均达到Ⅳ类,达到国家考核标准。
这是宁夏河湖治理的一个缩影。
近90%的水资源来自黄河,黄河可谓宁夏命脉。
2017年底,河长制全面推行,全区840个河湖水系纳入工作范围,实现区、市、县、乡、村五级河长组织体系全覆盖。自治区党委、政府把治理黄河作为落实河湖长制的“总抓手”,岸上岸下齐抓,治标治本并举。
“主要从治理水环境、防范水污染、保护水生态3方面开展。”记者从水利部门了解到,宁夏将全区443平方公里黄河水域划入生态红线范围,开展“清河专项行动”;加强黄河干支流、主要排水沟水污染治理,推进城市黑臭水体、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整治;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大力实施河湖水系连通工程。
2018年,新时代黄河保卫战取得了初步成效。
监测结果显示,黄河干流宁夏段22年来,首次连续14个月出入境断面水质保持在Ⅱ类优水质。这场关于水污染的防治攻坚战,远未结束。
2019年初,宁夏又出台了《美丽河湖建设行动方案(2019—2020年)》。依母亲河而获誉的“塞上江南”,将焕发出动人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