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在仪征一家茶场里放置除虫板 张玉峰摄
图为南京江宁溪田茶乐园 江宁旅游产业集团供图
清明临近,采茶正当时。从洞庭碧螺春到南京雨花茶,从溧阳白茶到仪征绿杨春……江苏名茶不少,茶叶种植面积稳定在50万亩左右。今年茶叶采摘用工是否受到疫情影响?当地茶农收成如何?种茶人又有哪些新打算?近日,人民网记者深入各地探访春茶生产情况。
用工
距离扬州城区40公里的仪征安墩村,和煦的春风已让茶场披上一层新绿,300多亩茶树抽出了鲜芽。
春茶长势良好,茶场主张春的脸上也露出了笑容。作为扬州聚源春茶叶有限公司负责人,疫情防控期间,他守在茶场发愁了一阵子。
“疫情不好转,外省工人就过不来,招工难呀。”张春说,茶树生长快,采摘鲜叶不能等,采下来不能捂。疫情缓解前,他每天都会给留守工人做好防护工作,施肥、翻土、杀虫,要全程带口罩。但茶场只有几名工人,压根无法完成清明前后的采摘工作。
用工,一度成了张春最头疼的事。往年,150名来自河南的采茶工会来到他的茶园采茶。前些日子,他的心里没底——工人还愿不愿意出来?工钱是不是要涨?茶叶销售会不会受到影响?
同样为用工发过愁的还有溧阳市天目湖镇的茶农老彭。老彭种植茶叶已有10多年,与其他茶农一样,每年开春都要联系工人、清理厂房。疫情期间,这套常规工作变得比以往困难很多。“首先是找不到人。”老彭坦言,疫情防控期间有严格的准入限制,愿意来的不让来,让来的又不愿意来,在劳务市场上,工人的工资直接涨了30%。
不过,随着疫情形势明显好转和复产复工的脚步加快,用工问题迎刃而解,也让各地种茶人长舒了一口气。这两天,60名河南采茶工将跟随包车来到张春的茶场,到3月29日还将有50名采茶工到岗。
扶贫
三月的句容市白兔镇解塘村产业扶贫基地,正被春茶包围。连绵的茶树,沿着山势铺展。
今年第一茬春茶已经开始采摘。茶园里,茶农们戴着帽子、口罩,腰上缠着竹编小篓,熟练地采摘。“刚刚开采,产量不高,茶农们都是按点工结算工资,一天有近80元的收入,等茶叶进入丰产期,我们会按采摘量来结算工资,采得多的一天收入能达到200多元。”解塘村党总支书记张冬才说。
56岁的乌秀凤是解塘村的一名困难户,平时在镇上的纺织厂打工。2017年,丈夫做了胃切除手术,丧失了劳动能力,全家的重担压在她一个人身上。在村两委的帮助下,她利用空余时间来茶园采茶。“我的手脚算快的,盛产期最多时一天能采到七八斤鲜茶,算下来采茶一个月的收入能有5000多元,加上打工的收入一年下来能赚到3万多元。”对于这个收入,乌秀凤很满意。
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解塘村把茶叶作为村里精准扶贫的支柱产业打造,建立了200亩扶贫茶叶产业园。“每年采茶期间我们需要100多名采茶工,平时还需要30多人进行田间管理。”张冬才说,茶园每年向村里缴纳18.6万元管理费,既增加了村集体收入,又解决了村民就业问题。
据了解,句容市共有大小茶场44家,茶园面积达到5万亩,最近陆续进入采摘期,每个茶厂都会优先录用周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进行田间管理和茶叶采摘,帮助他们提高收入。
如今,在江苏各地的种茶基地,也都基本形成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茶叶生产组织模式,构建更加稳固的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体,让茶农有想头、有奔头,让企业有效益、有利润,真正建立起农户助推企业发展、企业带动农户致富的双赢发展机制。
转型
这些天,南京的江宁旅游产业集团美丽乡村公司、溪田公司正陆续开展春茶采摘。
雨花茶是南京特产,先后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保护,雨花茶的加工制作技艺也入选了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江宁区,美丽乡村黄龙岘种茶历史悠久,周边有茶园2600余亩。其中,溪田田园综合体内生态茶园总面积500亩,即主要生产溪田牌雨花茶。
近年来,当地创新茶叶经营模式,发展“茶+旅游”产业,促进三产融合发展。漫步在田埂茶园,美丽乡村生态循环旅游线从中穿过,果蔬大棚、玫瑰园、茶园、七仙福田等景观让黄龙岘成为市民休闲打卡地。
依托茶种植、茶文化,融合休闲旅游,提升茶产业附加值,成了更多种茶人考虑转型的方向。
“绿杨春”是“扬”字号茶品牌,也是扬州当地家喻户晓的名茶,每年只有一个月左右的采茶期。这次疫情,让种了20多年茶的张春开始重新构思此前打造的“茶乐园”。前些天,在扬州市区经营一家茶叶店的茶人应伟来到茶场,与张春商讨在本土打造一款新品红茶的想法。“一场疫情改变了很多人的想法,必须求变求新才能有新的发展。”张春说,下一阶段要细化“茶旅”融合,把与茶叶相关的休闲观光、亲茶体验等活动做起来。
这是种茶人对今后的打算。可眼下,他们还是关心春茶的销售是否会受到影响。在各地,茶农们都在通过联系门店、老客户等方式推销即将上市的春茶,而大多数线下茶商也已复工,为春茶销售进行准备。(张玉峰顾姝姝马焘焘王艳)
中国企业网财经:方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