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理财 >

淮安白马湖:昔日“白马大沟” 今朝鱼翔鸟栖

蓝天白云,碧水如镜,纵横阡陌与一道道塘圩形成一个巨大而奇特的“水上迷宫”;成群结队的野鸭或水面嬉戏,或钻进芦苇丛中觅食;不远处,一个“人”字雁群轻盈飞过……当这幅绝美画卷展开,能不让人驻足流连、心旷神怡?

历经近五年的保护与修复,淮安白马湖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收官在即,今年下半年有望开门迎客。这个大美湿地,不仅给大自然的绚丽增色,也将给人民的美好生活添趣。

重视:打造国家湿地公园,创建国际湿地城市

白马湖湿地公园位于白马湖南部,2015年底获批为国家湿地公园(试点),规划总面积3243.37公顷,约占白马湖总面积的三分之一。

试点建设前,这里围网密布,圩埂交错,约有四分之一水域被围圩围网养殖,水体污染严重。放眼远望,不是湖水碧波,而是沟壑纵横、围网参差。由于过度围养、城市尾水和工农业废水排入,白马湖湖体水质严重恶化,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和结构受到严重影响。

改变,从成为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开始。淮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将其作为淮安市创建国际湿地城市的重要内容,作为淮安对江河湖泊实施生态保护的重要支撑,列入白马湖打造休闲度假、生态旅游的重要板块,要求按照创建“国际湿地城市”战略目标和要求,努力打造环境优美、特色明显的一流国家湿地公园。

2015年底,淮安市迅速成立白马湖国家湿地公园创建领导小组,设立创建办公室,并于2017年初专门设立淮安市白马湖湿地公园管理处作为白马湖湿地公园管理机构。在国家、省、市林业主管部门关心指导下,全方位展开试点工作。

几年来,白马湖湿地公园紧紧围绕“全面保护、科学修复、适度开发、合理利用”建设思路,以“协调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为规划理念,以白马湖湿地生态系统和景观为载体依托,全力打造融保护与修复、科普与宣教、生态与休闲为一体的国家级湿地公园。如今,白马湖湖区生态修复明显,湿地自然景观显著改善。

建设:三大措施五项工程协同推进

以进一步加大保护力度、提升保护水平、恢复生态功能、完善管理体系为出发点,白马湖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全面展开。淮安市白马湖湿地公园管理处负责人朱永兴表示,要把白马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成为平原浅水型湖泊湿地保护、修复和可持续利用的示范。

为科学修复、综合施治,尽早改善生态系统功能和结构,白马湖湿地公园管理处聘请高校专家和专业团队,科学编制了《江苏淮安白马湖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在此基础上启动实施湿地公园保护与修复工程。

按照《总规》要求,这几年来白马湖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工程重点围绕“三大保护措施”“五项重点工程”全面展开。

三大保护措施,即“水系和水质保护”,包括养殖活动清退、渔民上岸安置、水域清理、陆域清理、生活污水净化等;“水岸保护”,涉及自然水岸、桩基护岸、复式水岸等;以及“生物多样性及动植物栖息地(生境)保护”。

五项重点工程,指清水入湖工程,对白马湖湿地公园上游河道进行集中整治和生态修复,全面实施草泽河、山阳河等上游河道疏浚和滨岸带植物恢复工程,通过水草清理、河道清淤和河岸生态修复等措施,保证源头清水入湖。

退圩还湖工程。在全面清退湿地公园内围网、围圩养殖的基础上,通过破除湖区6米水位以上圩埂,连通公园水体,有效恢复湖泊水域面积和湖泊容积,增强湖泊调蓄能力,改善内部水动力条件,提升湿地生态系统功能,保障区域供水和水质安全。

清淤净湖工程。针对湿地公园湖区尤其是河道入湖口多为浅水水域、湖底沉积大量长期受到污染淤泥的实际,通过清理淤泥净化湖水。已清理淤泥近1000万方,扩大了公园内湖泊自由蓄水面积,提升了河道入湖污水的净化能力,公园内水体更为透明清澈。

生态养湖工程。开展滨岸带植被恢复、沉水植被恢复、涵养林恢复等工程,促进湿地发挥吐净纳污、净化水质等生态功能。积极开展封湖禁渔、增殖放流等工作,丰富湖区水生生物,扩大水体生态系统活力,构建鱼类群落垂直结构,完善水生态系统能量链,增加水体流动能力,“以鱼洁水,以鱼养水”。

栖息地修复工程。在恢复滨岸带、浅滩区、深水区等湿地生境基础上,恢复生态岛,设置鸟类栖息地,提高湿地公园内湿地生境的多样性,为湿地动物尤其是水鸟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

通过对流域点源、面源、入湖河流和湖泊的多层次、多途径治理,防治结合,点源控制并举,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并重,白马湖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走出了一条“清水—扩水—净水—活水”之路。

基础配套的完善和合理利用,是圩埂湿地理念的重要方面。白马湖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中,规划保留了现有纵横交错的田埂和塘圩,整合散落湖中大小不一的岛屿,充分彰显湿地景观的优势和特色。

与此同时,不断加大公园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内外部景观道路,购置环保电瓶车、游船等配套设备,安置生态公厕、垃圾桶等公共卫生环保设施,停车场、水电、智慧旅游系统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力求让市民、游客休闲观光方便、舒适,乘兴而来,尽兴而归。

成效:“白马大沟”变身休闲胜地

持之以恒的保护与修复,使得白马湖湿地公园面貌一新、水清景美。昔日的“白马大沟”实现涅槃重生,成为淮安市民人人向往、一见倾心的休闲度假胜地。

根据《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导则》,白马湖国家湿地公园划分为5大功能区,目前已基本建成。其中,湿地保育区占地1826.62公顷,恢复重建区占地858.04公顷,宣教展示区占地218.05公顷,合理利用区占地329.86公顷,管理服务区占地10.80公顷,湿地保护率达到91.42%。同时,湿地类型丰富多样,既有河流湿地、湖泊湿地,也有沼泽湿地和人工湿地,湿地率达到94.34%,湖区净水面较治理前增加一倍,水质持续稳定在Ⅲ类水标准,局部区域达到Ⅱ类水标准。

湿地公园是许多珍禽水鸟和鱼类的栖息地,生态功能显著。如今的白马湖湿地公园,通过生态恢复工程建设,减少和控制人为干扰,大大改善了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环境,有效提升了湿地公园的物种多样性,成为鱼翔鸟栖、万物生长的天堂。

今年1月14日下午,有摄影师在白马湖湿地公园核心区北侧水域内惊喜地发现了30多只小天鹅,并且成功拍摄到这些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倩影。

调查统计显示,这里发现鸟类175种,比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前增加44种,隶属于13目、53科。其中国家Ⅱ级保护鸟类16种、省级保护鸟类91种,占湿地公园鸟类总数46.7%,被列入IUCN红色名录极危1种、易危4种,包括青头潜鸭、红头潜鸭、鸿雁、小白额雁和田鹀。有浮游动物32种左右、底栖生物32种、鱼类66种、两栖爬行类23种、哺乳动物14种。

有了湿地生态的良好恢复,湿地公园内大片芦苇、茭草、莲、双穗雀稗、菹草、狐尾藻等水生植物群落已经形成,显示出典型的浅水草型湖泊的植被特征。去年9月以来开展的植物调查统计,公园内有维管植物72科、177属、218种,比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前增加67种,其中包括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细果野菱。

在保护中治理,在治理中保护,白马湖湿地公园形成了诸多特色鲜明的湿地生态景观。芦苇迷宫、四季花海、荷塘胜景、缤纷水岸、临湖观鸟、渔耕田园、湖岛探秘、湖中泛舟等处处有趣,碧水蓝天、芦苇飞雪、鸥鸟飞翔、浅鱼戏水,四季皆景。春游白马湖,欣赏绿意盎然、繁花似锦的惊艳;夏游白马湖,感受接天莲叶、天然氧吧的清凉;秋游白马湖,领略落霞与孤鹜齐飞的意境;冬游白马湖,置身荻花纷飞胜似雪的浪漫。湿地公园以自然古朴、野趣生态、多彩静谧,展开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充满生机活力的绿色画卷。

来白马湖湿地公园休闲旅游,更能欣赏领略到散发着浓郁地域特色、异彩纷呈的湿地文化,既有风情浓郁的“渔俗文化”,有代代传承的水上婚礼、渔歌对唱等活动;也有风味醇正的“美食文化”,还有久负盛名的“渔家宴”。水上运动会、环湖自行车赛、冬泳节等“水文化”体育赛事年年举办。今年,结合湿地公园外侧环湖路拓宽改造,正着力筹备白马湖首届国际湿地马拉松赛事,打造环湖路马拉松永久赛点。

中国企业网财经:方顺利

淮安白马湖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